在后張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,傳統的預應力筋防護是通過成孔材料和漿體防護來實現的,傳統的防護方法由于孔道壓漿質量差(常含有氣泡、水泥漿容易離析和析水、不飽滿)、外界惡劣因素的影響(如除冰鹽或鹽水)等原因,使結構過早出現裂縫,預應力銹蝕,從而嚴重影響結構耐久性、降低結構安全度的事例時有發生。如:1991年英國YNYS-GWAS橋梁因金屬波紋管銹蝕和灌漿不密實,導致預應力筋失效而垮塌,隨后英國對大批壓力灌漿工程進行檢查,發現80%的工程灌注不滿,建于1957年的美國康涅狄格州的BISSELL大橋在使用了35年后,因預應力筋受到嚴重腐蝕而導致結構的安全降低,被迫炸毀重建;在德國、比利時、日本等國家也對壓力灌漿工程進行了檢查,發現灌滿占30%,不滿的占30%,其余40%無法檢查;在我國由于灌漿不好而導致的工程事故也屢見不鮮(如廣東海印大橋的拉索銹蝕斷、四川宜賓小南門拱橋橋面斷落等)。
隨著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以及社會的積累增長,土建結構失效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已遠非過去所能比擬,目前,預應力的防護問題日益突出,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工程的灌漿的質量問題已引起了廣泛的重視,為防止預應力筋被銹蝕,提高結構的安全度和耐久性,確保工程質量,真空灌漿工藝這一新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中。
|